首页 > 经济基础知识 >正文

《初级金融专业知识与实务》第一章考点:货币与货币流通

日期: 2021-06-04 13:45:54 作者: 刁富贵

初级金融经济师考试考点:货币形态的发展演变为大家整理好了,快来练习吧,面对初级经济师考试,我们应该相信自己,时刻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只要平时打牢基础,考试时正常发挥就可以了,祝大家都能顺利通关!

货币起源于商品,作为商品交换过程发展的必然产物,货币形态也在商品经济的矛盾运动巾不断发展演变:纵观货币的发展历史,货币形态按货币价值与币材价值的关系,可以分为商品货币、代用货币和信用货币,

一、商品货币

商品货币是指有实物支持的货币,具有货币与商品双重身份。它在执行货币职能时是货币,不执行货币职能时是商品,它作为货币用途时的价值与作为商品用途时的价值相等,故又称足值货币。商品货币主要有实物货币和金属货币两种形态。

实物货币是货币形态发展的最初形态。从形式上来看,实物货币是自然界存在的某种物品或人们牛产的某种物品,并且是具有普遍接受性、能体现货币价值的实物。在人类历史上,牲畜、粮食、布匹、贝壳、珠玉等都曾经充当过实物货币。但实物货币本身存在着难以消除的缺陷,它们或体积笨重,不便携带;或质地不匀,难以分割;或容易腐烂,不易储存;或体积不一,难以比较等。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就逐渐由内在价值稳定、质地均匀、便于携带的金属货币替代了。

金属货币是典型的足值货币,在长期的市场交换中逐渐取代了实物货巫。一金银作为贵金属具有普遍可接受性、价值稳定性、价高量小、耐久性、均质性和可分性等特征,其天然属性最适合充当一般等价物。而且贵金属在当时还不是生产过程必需的原材料,用做货币材料不影响经济发展。这些特性使贵金属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在世界大部分范围内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成为一个独立发展的货币形态阶段。最初,人们将金银等金属加工成为金属块充当媒介并投入流通。后来,国家以政治强权铸造和推行贵金属货币,产生了具有一定质量和成色及形态的金属货币,称为金属铸币。同时还配合各类贱金属铸造的辅币流通,、金属铸币作为本币一般在生产围困内流通,因其本身具有价值,具有自发调节货币流通的功能。

商品货币作为足值货币具有如下基本特征:①本身具有十足的内在价值。它往往既可以作为一般商品消费,也可以作为货币流通。这种实物作为普通商品的价值与充当货币的价值是相等的。②在与其他商品交换时,是以自身所包含的实际价值同一切商品交换,是一种内在价值的等量交换,即以其内在价值量的大小来决定交换的比例。

二、代用货币

代用货币通常作为可流通的金融货币的收据,一般指由政府或银行发行的纸币或银行券,代替金属货币加入到流通领域巾。代用货币虽然在市场上流通,但作为交易媒介,其背后有充足的贵金属准备,代用货币持有者有权随时到政府或银行将其兑换为金银货币。因此,代用货币本身的价值虽然低于其面值,但是公众持有代用货币等于具有实质货币的要求权。

代用货币最早出现在我国北宋年问。据《宋史》记载,当时四川地区商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原来使用的铁钱体重、值小,携带十分不便,于是用树皮纸做成货币,即“交子”。“交子”意指交换凭据,它不但是我国最早的南政府正式发行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后米我国的纸币制度传人波斯、印度、日本等国家,纸币对铸币的取代是货币形式发生的第一次标志性变革。

与金属货币相比,代用货币不仅具有成本低廉、更易于携带和运输、便于节省稀有金属等优点,而且还能克服金属货币在流通巾所产生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早期的代用货币实际上是代表一定金银数量的票据。随着代用货币的广泛使用,一部分货币在流通领域巾沉淀下来,足值的金属准备开始变为部分准备方式,一些银行尝试超过其金属准备发行的代用货币,可仍满足不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需要,最后演变为与贵金属脱钩,与贵金属脱钩后的代用货币就演化为信用货币

三、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是以信用为保证,通过一定信用程序发行的,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形态,是货币发展的现代形态。

(一)信用货币的产生

从历史的观点来看,信用货币是金属货币制崩溃的直接后果。20世纪30年代,由于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接踵而至,各主要经济国家先后被迫脱离金本位和银本位,所发行的纸币不能再兑换金属货币,于是产生了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是代用货币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是货币形态演进的必然结果。信用货币作为商品的价值远低于其作为货币的价值。信用货币通过信用渠道发行,是一种信崩凭证,完全依靠银行信用和政府信用流通。

在现代中央银行体系下,银行信用创造的现金货币、存款货币被广泛地作为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这种在经济活动中由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发行的纸币被各国政府法定为本国的通货,这就是现代经济中的信用货币。在现代经济中,信用货币已成为主要的货币形式,其发行主体是银行,发行程序是银行信贷程序,由国家赋予无限法偿的能力,并强制进行流通。

一般而言,信用货币作为一般的交换媒介,需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人们对此货币的信心:二是货币发行的立法保障,两者缺一不可。据经验所得,只要一国政府或金融管理机构能将货币发行量控制在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之内,就会使公众对纸币保持信心。各国政府或货币当局通常不受黄金外汇储备的束缚,根据政策需要决定纸币的发行量,同时信用货币也不能兑换黄金。

(二)信用货币的形态

在现代经济中,信用货币包括以下几种主要形态:

(1)期票。指的是到规定日期才能领取商品或货币的票据。由债务人签发的,载有一定金额,承诺在约定的期限由自己无条件地将所载金额支付给债权人的票据。债务人为出票人,债权人或持票人为受款人。期票一经发出,出票人就负有绝对付款的义务,如到期不予支付,受款人有权诉诸法庭。

(2)银行券。在商业票据流通的基础上产生并以银行信用为担保的银行券,也是一种信用货币。持有者可以用它来代替金属货币的使用。它没有固定的支付日期,可随时兑换黄金;它的票面金额是固定的整数,便于流通;它以黄金和票据作担保,信用基础比较稳同,可以在银行信用所及的广大范围内流通。

(3)支票。随着资本主义银行业务的发展,支票在流通中发挥了通货的作用,成为代替货币支付债款和在存款人之间进行转账结算的主要形式。利用支票作为支付手段,可以减少货币流通量,节约流通费用。支票是以银行为付款人的即期汇票,可以看作汇票的特例=支票出票人签发的支票金额,不得超出其在付款人处的存款金额。

(4)辅币。辅币即辅助货币,是本位币单位以下的小额货币,主要用来辅助大面额货币的流通,供日常零星交易或找零之用。辅币一般多为金属铸造的硬币,也有些纸制的纸币。其所包含的实际价值低于其名义价值,但国家以法令形式规定在一定限额内,辅币可与主币自由兑换,这就是辅币的有限法偿性。

(5)纸币。纸币是指以柔软的物料(通常是棉)造成的货币,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本身不具价值,虽然作为货币的一种,但其不能直接行使价值尺度职能,纸币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的货币形式,而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纸币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发明,即中国北宋时期四川成都的交子,中国是世界上使用纸币最早的国家。

(6)银行存款。存款是存款人对银行的债权,对银行来说,这种货币义是债务货币。存款除在银行账户的转移支付外,还要借助于支票等支付。在全社会的经济交易中,用银行存款作支付手段的比重占绝大部分。随着信用的发展,一些小额交易,如顾客对零售商的支付、职工的工资等,也广泛使用这种类型的货币。

(7)电子货币。由于科技飞速发展和电子计算技术的运用,货币的交易和支付方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电子货币通常是利用计算机或储值卡来进行金融交易和支付活动,电子货币是指用一定金额的现金或存款从发行者处兑换并获得代表相同金额的数据,通过使用某些电子化方法将该数据直接转移给支付对象,从而能够清偿债务。严格意义是消费者向电子货币的发行者支付传统货币,而发行者把与传统货币的相等价值,以电子形式储存在消费者持有的电子设备中。

(三)信用货币的特征

现代经济巾,由中央银行发行的信用货币是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发行的纸制本位货币,它具有如下特征:

(1)信用货币是一种价值符号,与黄金已经完全脱离。它的发行以国家在一定时期提供的商品、劳务量为保证。作为一种价值符号,是表现商品价值的尺度和索取价值对等物的手段。本身不具有十足的内在价值。

(2)信用货币是债务货币。在现代经济中,现金是中央银行的负债,存款是商业银行的负债。所以信用货币实际上是银行债务的凭证,信用货币流通则是中央银行债务的转移。

(3)信用货币具有强制性。①表现为通过法律手段确定其为法定货币;②表现为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发行货币,强制社会向其提供信用。一旦发行过多,就会迫使货币持有者由于货币贬值而失去部分价值索取权。

(4)信用货币具有管理货币性质。在现代经济中,国家必须通过中央银行来控制和管理货币流通,使货币流通符合客观的流通规律,保证信用货币的正常流通,所以西方经济学中把信用货币称为“管理货币”。国家可以通过中央银行来控制和管理信用货币的流通,把货币政策作为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目标的重要手段。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高度发达、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用制度的日趋完善,货币形式还将产生重大的变化。随着各国银行计算机网络化的大力发展,最终可能导致货币形式向电子货币转变,但货币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本质作用是不会改变的。

(四)信用货币的发展趋势

伴随着迅速发展的电子商务而出现的电子货币,作为现代经济高度发展和金融业技术创新的结果,是继纸币取代铸币以来货币形式发生的第二次标志性变革,从某种意义上代表了货币发展的未来。

关于电子货币的定义,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定义较有代表性:电子货币是指在零售支付机制中,通过销售终端、不同的电子设备之问以及在公开网络(如Internet)上执行支付的“储值”或“预付支付机制”

所谓储值,是指保存在物理介质(硬件或卡介质),如智能卡、多功能信用卡等中用来支付的价值

这种介质也被称为“电子钱包”,它类似于人们常用的普通钱包:当其储存的价值被使用后,可以通过特定设备向其追储价值,“预付支付机制”则是指存在于特定软件和网络中的一组可以传输并可用于支付的电子数据,通常被称为“数字现金”。它们由二进制数据(位流)和数字签名组成,可以直接在网络上使用。

电子货币作为一种货币,除了具有货币的一般属性外,与通货相比,还具有一些特殊属性主要体现在:①发行主体的多元化,电子货币的发行既有巾央银行,又有一般金融机构甚至非金融机构。②形态上的超物化,电子货币依靠光波、电波传递,传统货币的防伪可依赖于物理设备,而电子货币的防伪只能采取技术上的加密算法或认证系统来实现。

电子货币的产生和流通使实体货币与观念货币发生分离,真实货币演变为虚拟货币,它有效地解决了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降低“信息成本”和“交易费用”的问题。首先,电子货币通过电子网络这一迅速便捷的传输方式,极大地突破了现实世界的时窄限制,使得时空差距已不是障碍。其次,电子货币具有方便性、通用性和高效性的特征,电子货币在使用和结算的过程中,简化了以往使用传统货币的程序,而且电子货币的使用和结算不受时间、地点、服务对象等限制。同时由于电子货币的虚拟性,网络和电子货币的使用,减少了巨额货币印钞、发行、现金流通、物理搬运和点钞等大量的社会劳动和费用支出,极大地降低了交换的时空成本。此外,电子货币在网络上的流通极大地拓展了市场交易的时间和空问,创造了更多的市场交易机会,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总之,网络和电子货币的出现加快了市场全球化,人们通过网络和电子货币可以更快、更节省地处理经济事务,这些都大大降低了信息搜寻成本,减少了交易费用,节省了社会财富,提高了资源配置的范围和效率。但由于我同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网络环境尚不规范,电子货币的发展面临诸多潜在风险。

乐考网小编为大家分享了“初级金融经济师考试考点:货币形态的发展演变”本文帮助大家了解经济师考试复习资料,后续小编会更新更多精华考点敬请期待!


复制本文地址:http://www.gfzdb.com/mkhpr/1165.html

免费真题领取
资料真题免费下载